一座写字楼18年转手五次,价格从峰值15亿跌至10亿,外资巨头为何选择此刻"抄底"?
当施罗德资本与西子国际宣布组建30亿元地产基金时,市场目光聚焦在上海静徕坊项目上。这个总建筑面积3.75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集群,自2006年建成以来已历经花旗、中银、远洋、施罗德、西子国际五任主人,最新交易价较2019年缩水33%。这栋建筑的资本漂流史,恰是中国商业地产从开发暴利时代转向资管时代的微观标本。
一座写字楼的资本辗转史
2006年,花旗集团旗下地产基金以溢价收购静徕坊,正值外资抢滩中国商业地产的黄金期。三年后转手中银国际时,项目年化收益率达12%。2017年远洋资本接盘时,"房住不炒"政策已开始影响资本退出节奏。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,施罗德联合Chelsfield以15亿元收购后,投入1.2亿元进行LEED金级认证改造,将传统贸易公司租户替换为跨国企业区域总部,租金提升40%。
2024年西子国际的10亿元接盘价,表面看是折价处置,实则暗含新逻辑。施罗德通过CMBS发行已实现部分资金退出,而西子国际看中的是改造后年均4.5%的稳定现金流回报。这种从"赚开发溢价"到"赚运营溢价"的转变,揭示了商业地产价值链条的重构。
估值浮沉中的资本博弈密码
静徕坊的五次交易价格曲线,藏着三类关键变量:政策周期、改造溢价与退出策略。2017年远洋资本选择退出,恰逢监管层收紧房企融资;2019年施罗德的翻新投入,使项目净运营收入从6000万元/年提升至8400万元/年;而外资基金3-5年的持有期惯例,与本土企业10年以上的运营规划形成鲜明对比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定价逻辑的变化。2006年估值看重土地增值潜力,2019年测算重点是租金回报率,2024年则叠加了公募REITs退出通道的预期。西子国际接盘后,项目资本化率已从5.2%升至6.8%,反映出市场对风险溢价要求的提升。
从开发时代到资管时代的转型样本
施罗德2019-2024年的运营堪称教科书案例:硬件方面,电梯系统能效提升30%,玻璃幕墙更换为双银Low-E材质;租户组合中,科技企业占比从15%提升至42%;资本运作上,2022年通过静安大宁CMBS募资8亿元。这些动作将项目净现值提升了23%,验证了"改造-增值-金融化退出"模式的可行性。
这种转型背后是深刻的行业变局。当开发利润率从2014年的28%降至2023年的11%,资本开始追逐4%-6%的稳定现金流。据戴德梁行数据,2023年上海甲级写字楼存量改造项目占比已达37%,较2019年提升19个百分点。
30亿新基金的资本战略解码
施罗德与西子国际的新基金瞄准三类标的:区位人口密度超2万人/平方公里的老旧商场,层高5.5米以上可改造成联合办公的物业,以及租金坪效差超过30%的存量资产。这种筛选标准直指"低估值+高改造空间"的核心矛盾。
合作模式也体现风险对冲思维:施罗德负责资金募集与国际标准输出,西子国际承担本土化改造与政府关系协调。特别是在公募REITs试点扩容背景下,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持有3-5年后可通过REITs退出,预期内部收益率可达12%-15%。
商业地产的资本新局
当黑石、凯德等外资纷纷组建人民币基金,中国商业地产正形成新博弈格局:秃鹫基金专攻不良资产折价收购,产业资本通过业态整合创造协同价值,REITs投资者则成为长期持有方。静徕坊的资本漂流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——当开发红利消退,运营能力与金融工具的组合将成为价值创造的新引擎。
这场资本迁徙中,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能读懂政策周期、算清改造账本、玩转退出通道的操盘手。正如静徕坊的故事所示,商业地产的竞争已从"谁更敢加杠杆"变为"谁更懂精细化运营"。
配资股票交易,沈阳股票配资公司,重庆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